近日,许多市民和游客发现,在中心城区街头的“小蓝”共享电动自行车(以下简称“小蓝”)行列中,出现了不少“新面孔”。升级更新后的“小蓝”整齐排列,成为城市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经了解,为给市民提供更好的绿色出行体验,相关运营方于4月25日至5月1日,在中心城区分批次升级更新了7000辆全新升级的“小蓝”。
对于升级后的“小蓝”在技术方面所进行的革新,相关运营方负责人介绍:“此次更新升级,让‘小蓝’实现了从‘能骑’到‘好骑’的转变。新款车型的座椅宽度较旧款有所增加,还新增了车把减震功能,让市民在颠簸路段不再‘手麻’,长时间骑行舒适度显著提升。同时,车辆电机系统也更新为液冷系统,夜间车灯还能根据环境自动调节亮度,让市民骑行更安全。”
“我们是来运城玩的,做攻略时看到大家推荐运城街头更新的‘小蓝’。今天就是骑车来盐湖景区的,感觉很方便,也很舒适。”5月3日,在解放南路(跨湖段),一名游客说。
长期以来,共享电动自行车停放存在着随意倒地、朝向混乱等问题,成为城市市容秩序治理过程中的一道难题。对此,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技术约束比人工管理更高效。此次升级更新后的“小蓝”,便是通过技术升级破解停车难题的范例。
据了解,更新后的“小蓝”搭载90度垂直停车技术,在停车时系统会强制校准车身与道路方向呈90度直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乱停车的问题。同时,新版“小蓝”的GPS识别技术更加精准,如果车辆停放不在站点框线内,便无法锁车。这些创新技术的增加,既可以减少运维人员每天摆正车辆的工作量,也让“停车入框、车头同向”成为硬性规则。
在运营方升级更新技术系统、加强停车秩序管理的同时,城市管理部门也加强了对“小蓝”停车区域的日常巡查。“五一”期间,在中心城区万达广场周边的“小蓝”停车区域,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第十四中队的执法人员加强了对辖区内的共享电动自行车停靠站点的日常巡查。
“在日常巡查中,我们对商业区、居民区等重点区域的共享电动自行车规范摆放问题进行巡查整改,把一些随意停放的共享电动自行车归位。同时,我们也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市民自觉规范停放,文明出行。”该中队一名执法队员说。
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建立长效机制,加大对共享电动自行车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共同推动共享电动自行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市民打造“有温度、有秩序”的绿色出行环境,也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注入新动能。
城事心声
此次升级更新的7000辆“小蓝”,不仅为城市出行带来了新变化,也让市民感受到了城市管理在细节处的用情、用心。升级后的“小蓝”座椅加宽、车把减震,还配备了夜间自动调光的车灯,处处彰显着对市民骑行体验的关怀。90度垂直停车和精准GPS识别技术的应用,更是利用科技为解决“停车乱象”难题赋能。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微小的改变。共享电动自行车的升级,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相信未来会有更多这样以民为本、科技赋能的举措,让城市的每一处角落都能洋溢着便捷与美好,真正实现绿色出行网络的便捷、高效。
(来源:运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