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下午,太原市迎泽区青年路小学五年级全体学生走进山西农业大学,开启“探寻农科奥秘·领略自然之美”主题研学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农耕博物馆触摸千年农耕智慧,在昆虫馆解锁自然生物与农业的关联,于沉浸式体验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农耕博物馆——触摸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
![]()
研学首站走进农耕博物馆,耜、石磨盘、锄头、镰刀等一件件传统农具,瞬间将同学们的目光牢牢吸引。从曲面杖造型的耜如何助力古代翻地播种,到石磨盘靠磨盘与磨棒研磨粮食的巧思,再到镰刀适配手工收割的设计,讲解员结合展品,将每件农具的用途与背后的劳动逻辑娓娓道来。
![]()
同学们跟着讲解观察、思考,从老农具的实用设计里,读懂了先辈们顺应生活需求、简化劳动的智慧;而当了解到现代农机如何替代手工农具、大幅提升耕作效率时,大家更真切感受到:知识与技术的进步,正让劳动变得越来越高效。
昆虫馆——邂逅微观世界的生机与奇妙
离开农耕博物馆,同学们走进充满趣味的昆虫馆,开启与自然生物的“深度对话”。展馆内,蜜蜂、蝗虫等昆虫标本有序陈列,讲解员以“小昆虫影响大农业”为线索,拆解着生物与生产的紧密联系:黑黄条纹的蜜蜂,不仅能酿出蜂蜜,更能为作物授粉、助力粮食增产;流线型身体的蝗虫,一旦大规模繁殖,便会啃食庄稼、威胁收成。
![]()
原本只在课本里出现的“益虫与害虫”概念,此刻变得具体而鲜活。同学们看着标本、听着讲解,渐渐明白:这些小小的生灵,其实是农业生产里的“关键角色”,尊重自然规律、善用生物特性,正是保障农业收获的重要智慧。
![]()
此次研学之行,不仅让同学们触摸到了千年农耕文明的温度,也解锁了自然生物与农业的关联密码。更重要的是,这些在展馆里的所见所感,让“劳动藏着智慧、自然连着生活”的认知,悄悄种在了同学们心里,成为成长中生动的一课。
(网易山西 郗艳 编辑 李晓娜)
![]()
